国内会议

2011年第四届“趋磁细菌研究及其应用”研讨会成功举办!

副标题:

时间:2011-08-22  来源:文本大小:【 |  | 】  【打印
    趋磁细菌是一类胞内含有磁小体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存在自然界中。磁小体是一类被磷脂膜包被的单磁畴晶体,并在细胞内排列成链(单链或多链)。这种排列方式使趋磁细菌能够感应到地球磁极的方向,并沿着磁力线运动,从而与能够与其它趋性配合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磁小体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细的生物矿化过程,通过生物控制形成了高纯度、高均匀度、有独特结构的单磁畴磁晶体。因此,趋磁细菌在生物磁导向、磁小体生物矿化和应用研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巨大潜在的应用前景。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讨论趋磁细菌研究与应用相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201185-7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协办的2011年第四届“趋磁细菌研究及其应用”研讨会­在北京汤山假日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法国科研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等20个单位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涉及趋磁细菌研究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磁性矿物结构及其形成机理、趋磁细菌功能研究和磁小体在纳米医学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等5个主要议题,总共收到会议摘要35篇(其中口头报告28篇),基本上反映了国内趋磁细菌研究的现状。  

    通过交流和报告,大家在共同探索和合作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各个实验室在趋磁细菌研究上的重点。例如,法国科研中心吴龙飞研究员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其分离的趋磁细菌MO-1的基因组解析和鞭毛运动相关功能蛋白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李颖教授实验室则在铁还原酶功能,细胞铁、氧代谢关系、趋磁螺菌深层培养及磁小体提取工艺和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山东大学陈冠军教授实验室在磁小体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相关蛋白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研究员实验室在我国淡水趋磁细菌资源、磁小体磁学性质以及生物矿化蛋白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果;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肖天研究员实验室在海洋趋磁细菌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的多样性以及分离的QH-2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宋涛研究员实验室则致力于趋磁细菌建模和仿真,并在趋磁细菌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张叔人教授实验室和首都医科大学王超副教授实验室分别采用磁小体作为载体,在肿瘤的基因治疗和转基因大鼠的构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大学欧阳颀教授在利用微流控芯片研究趋磁细菌的氧-磁趋性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最后的自由讨论过程中,与会代表继续交流和讨论了目前国内趋磁细菌的研究现状和大家着重关心的问题。大家均认为会议举办的非常成功,获得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并期望会议能够多举办一些。随后大家在趋磁细菌磁小体存在的意义和主被动趋磁方面各自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希望在以后的趋磁细菌会议中进一步扩大交流和影响,尽快突破其医学应用的一些瓶颈问题,尽快提高我国在这个新领域的研究水平。  

    本次会议突出的特点是:1. 充分揭示了我国趋磁细菌资源的多样性、广泛性; 2.充分体现了在研究趋磁细菌运动特征、合成磁小体机制等方面,多学科交叉汇合的研究趋势,并搭建了进一步合作研究的平台。  

    由于2012年将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国际趋磁细菌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决定明年国内的趋磁细菌会议顺延至后年,并号召大家加倍努力,为参加明年的国际会议准备更出色的成果。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